极致内卷下的低价,消费者权益才是最终代价!
浏览数:15次 发布时间:2025-07-10 13:10:21 作者:https://www.lsjycjq.com/极致内卷下的低价,消费者权益才是最终代价!
当打开购物软件,满屏的“9.9元包邮”“第二件0元”扑面而来;当走进菜市场,商贩们用“3元一斤”“买一送一”的叫卖声争夺客源;当服务业也开始用“99元全年保洁”“199元全屋检修”吸引眼球……我们似乎正活在一个“低价狂欢”的时代。但很少有人意识到,这场狂欢的背后,是整个商业生态的畸形运转,而最终为这一切买单的,恰恰是每一个追求“实惠”的消费者。
一、病态的低价竞赛:商家在刀刃上跳舞
极致内卷的商业环境里,“低价”成了唯一的通行证。商家不再思考如何提升产品价值、优化服务体验,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“怎么把价格压得更低”上。为了在平台的价格排序中占据一席之地,为了在同行的低价包围中存活下来,他们不得不将利润压缩到近乎为零的边缘,甚至甘愿亏本换销量。一件产品从设计、生产到流通,本应包含合理的成本、适度的利润和必要的服务价值,但在低价竞赛中,这些都被抛诸脑后。
于是,我们看到大量企业在这场消耗战中倒下:曾经红火的服装厂因库存积压被迫停产,经营多年的日用品厂因价格拼不过小作坊而倒闭,就连一些颇具规模的连锁品牌,也在持续的低价促销中耗尽了资金链。当商家的生存逻辑只剩下“低价”,整个行业的创新力、生命力也就被扼杀了。
二、低价内卷的根源:供需失衡与渠道霸权
这种病态的低价竞争,并非偶然出现。从宏观层面看,国内多个行业早已进入产能过剩阶段,市场上的商品供给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。而国际市场的变化,又让原本依赖外贸的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国内,大量积压的产能涌入本就饱和的市场,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,让“降价甩卖”成了无奈的选择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微观层面的渠道霸权。各大电商平台以“流量”为武器,通过算法规则、推荐机制等手段,将“低价”与“流量”直接挂钩。商家若想获得曝光,就必须参与平台的低价活动;若想保住客源,就只能接受平台设定的价格底线。在这种规则下,商家几乎没有议价权,只能被动顺从——哪怕知道低价会亏本,也只能硬着头皮参与。最终,海量中小商家的微薄利润被平台抽成、流量成本和低价策略层层吞噬,而平台却靠着流量垄断坐收渔利,成了低价内卷的最大受益者。
三、消费者的“甜蜜陷阱”:低价背后是品质失守
对消费者而言,低价看似是“福利”,实则是“陷阱”。当商家在低价压力下难以为继时,为了生存,他们只能选择压缩成本——用劣质原料替代优质材料,用简化工艺替代标准流程,用粗糙包装替代合规设计。于是,“低价商品”逐渐与“劣质商品”画上了等号:看似便宜的食品可能添加剂超标,价格低廉的家电可能存在安全隐患,打折促销的日用品可能使用寿命大幅缩短。
消费者以为花更少的钱买到了“同款产品”,实际上却为“以次充好”“偷工减料”埋了单。买到质量堪忧的商品后,要么忍气吞声自认倒霉,要么陷入漫长的维权纠纷,最终不仅浪费了金钱,还消耗了时间和精力。所谓的“低价实惠”,到头来变成了“高价麻烦”,消费者的权益在不知不觉中被严重损害。
四、反内卷的样本:用品质对抗低价漩涡
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,并非所有商家都选择随波逐流。以我们绿色家缘所在的除甲醛行业为例,这一领域同样面临低价内卷的压力:有些企业打着“99元全屋除醛”的旗号吸引客户,用廉价药剂敷衍治理,用虚假数据欺骗消费者。但我们始终坚信,低价不是竞争的终点,品质才是立足的根本。
为了确保真实的甲醛治理效果,我们精选国内外多个大品牌的优势单品,从源头把控治理材料的质量;为了适配国内复杂的室内环境,我们自建了包含20余项物理工艺和10余项标准流程的G32作业标准,通过精细化的服务提升治理效果和用户体验;为了让消费者放心,我们主动引进第三方CMA检测机构,鼓励用户自主选择检测方验证效果,用透明和真实赢得信任。
五、重构商业生态:需要多方共同发力
绿色家缘的实践证明,即使在小众行业,坚持品质路线也能走出反内卷的道路。我们凭借对品质的坚守,赢得了用户的口碑和市场的认可,这也印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:商业竞争的本质是价值竞争,而非价格厮杀。
构建健康的商业生态,需要国家完善市场监管,遏制平台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;需要平台承担起社会责任,摒弃“唯低价论”的流量规则,为商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;需要商家回归商业本质,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和服务上;更需要消费者理性消费,明白“一分钱一分货”的道理,拒绝为低价劣质买单。
当低价不再是唯一的信仰,当品质、创新、服务成为竞争的核心,商家才能获得合理的利润,消费者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权益,整个社会才能在良性的商业生态中实现共同发展。这,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商业文明。